政务公开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务公开
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 “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量:7958次 信息来源:原创文章

为确保学院“十四五”期间事业发展行稳致远,依据《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学院改革发展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以“规范、转型、提质”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力破解发展瓶颈问题,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厚植了学院发展根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学院落地生根。内部治理更加规范,平稳有序完成“三校”整合和学院“三定”、系部制改革等工作,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治校更加科学民主。师资队伍成效突出,专任教师净增50人,获批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专业建设与技能竞赛成果丰硕,获批立项建设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新增2个特色和品牌专业,新增3个高职专业,1个中职专业。被评为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省级集训基地,成功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赛项湖北省选拔赛等4项省级赛事,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100余人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改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招生目标均顺利完成,学生报到率普遍在95%以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年均在98%以上,订单班学生验收通过率普遍在98%以上,合作企业对学院毕业生满意率评价在95%以上。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合作企业从33家增长到58家,合作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拓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已经形成。新校园建设逐步推进,当前已基本完成征地工作,正在开展项目建设方案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招标工作。

学院改革发展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合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领导多次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对学院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学院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湖北电视台以“轨道交通技师的摇篮”专题报道了学院在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合作企业、兄弟院校的一致认可,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全体师生员工享受到学院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教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学院向心力、凝聚力明显增强,一心一意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轨道交通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广泛需求,湖北技能强省和制造强省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大量技能人才作支撑,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学院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专业狭窄的弊端逐步显现,产教融合的深度亟待拓展。学院必须抢抓历史机遇,紧盯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全面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建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牢牢把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使学院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全方位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劳动者和接班人。

3.坚持改革创新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坚定、自觉把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破除影响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4.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型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认清新形势,关注新动态,对接新产业,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深耕轨道交通行业,外延高端制造等行业,深化“订单”培养和“准职业人”培养特色,打造精品专业和一流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专、精、特、新”职业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两种办学模式并存。坚持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法定职责,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探索开展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规模定位:新校园建成后,办学规模稳定在7000人左右。

(四)发展目标

1.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方位覆盖,从严治党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凸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2.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依法治校体系更加健全,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管理体制更加顺畅,绩效评价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更加细化,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更加提升。内部管理规范,发展氛围良好。积极申报国家级优质技工院校,力争立项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省级品牌技工院校。

3.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办专业总数增加至15个,建成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新增专业群3个,新增省级以上优质品牌专业2个左右。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0本、省级规划教材10本、力争开发国家级规划教材1-2本。

4.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招生模式得到拓展,技能高考稳步推进,学生结构、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进一步优化,每年招生任务顺利完成,新生报到率在93%以上。“三全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培养质量备受企业认可,订单班学生验收通过率在98.5%以上。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展,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率在96%以上,毕业学生对母校总体评价满意度在90%以上。

5.师资队伍进一步优良引进培育一批博士研究生教师、60 名硕士研究生教师、 20 名高水平技能型教师,建成100人以上兼职教师库,专任教师总量达到320人,师生比不低于1: 18。思政工作“三支队伍”动态保持国家标准配备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占比达60%以上。校企共建8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年均时长不少于1个月,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70%以上。培养认定校级专业群带头人2人、专业带头人15人、校级骨干教师60人、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个。新增湖北省技术能手20人,力争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6.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新增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企业、机电及智能制造等合作企业20家以上。合作深度进一步拓展,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入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八共”机制在校企合作中落地生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稳步推进,建立1-2所产业学院。

7.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华科技园新校园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15.3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楼、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教学楼、培训楼、食堂、宿舍楼、室内体育馆等功能用房,各类建筑分项指标、配套设施指标均达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标准。智慧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现有汤逊湖校区学习、生活、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美化、亮化”工程落实落地。

8.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省级公共实训基地申报成功。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世界技能大赛省级示范集训基地。建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示范技工院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培训平均每年不少于4000人日,技能等级认定平均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

9.和谐校园进一步巩固。“七防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校园安全稳定,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服务保障优质高效、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5年目标

办学规模

全日制学生人数(人)

9ren

7000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

388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0.29

教学行政用房(万平方米)

8.24

学生宿舍面积(万平方米)

6.96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0000

图书(万册)

43

专业建设

专业数(个)

15

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个)

5

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个)

10

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个)

10

师资队伍

师资规模(人)

320

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比例(%)

60%

高级职称比例(%)

30%

双师型教师比例(%)

70%

技能大师工作室(个)

3

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5

校外实训基地数(个)

20

竞赛基地数(个)

3

人才培养

年招生人数(人)

2300

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95

订单班验收通过率(%)

98.5

校企合作

合作企业数(个)

80

社会服务

年职业培训(人日)

4000

年培训效益(万元)

60

 

备注:办学条件中数据为保留现有汤逊湖校区数据。

三、主要任务与推进措施

(一)把舵定向,实施“党建领航工程”

1.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学院发展全局,使党委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抓好学院发展的统筹谋划。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落到实处,始终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法规和纪律,严格遵守党内生活若干准则,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旗帜鲜明讲大局、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持续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不同层类学习制度,增强学习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习效果的检验、评价、运用。坚持把理论学习融入工作实践,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3.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推进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和“对标争先”常态化,选育“红旗党支部”、“示范党支部”,创建“一系一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内制度体系。做好党员管理和党员发展,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和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重要抓手,选派精兵强将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4.持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定《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武汉铁路技师学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武汉铁路技师学院)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清单》,严格落实党委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全面排查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及业务风险点,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对春节等重点时段、招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开展“清廉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加强师生员工廉洁教育。持续整治“四风”,加大督促检查和追责问责力度,着力疏解困扰服务师生的堵点痛点,促进党员干部转作风树新风,切实增强师生获得感。

(二)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工程”

1.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按规定开全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制定并落实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每年研究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党政各级领导每学期为学生讲好“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观摩活动,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党史等教育,讲好英雄模范故事,讲好湖北抗疫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红色基因,砥励奋进力量,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2.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各部门协同联动、全院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建立以党员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深化拓展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思政”育人。实施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双重管理模式,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优选各系党支部书记,从政治素养、工作能力等方面着力加强党务干部培训,打造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密切联系学生的党务干部队伍。加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心理健康团队建设,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从企业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每年开展“德育导师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育人形式,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活动模式,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和美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的要求,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巩固深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深入实施健康校园行动,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和“宪法晨读”活动,加强学生法治教育。

4.强化思政教育特色。深入开展学生日常行为文明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根据学院订单培养特色,将企业管理理念和岗位要求贯穿于学生管理全过程,着重加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教育和准职业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精心打造“准职业人”。深入开展班风学风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开展文明院系、文明班级、文明社团、文明宿舍、文明食堂创建及宣传推广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展示新时代学子良好风尚。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院教学计划,与武汉、南京、广州等地铁企业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订单班学生赴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三)创先争优,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1.推进“双高”、“双品牌”建设。推进已立项省级“双高计划”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推动群内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联合验收。持续开展“双高计划”申报工作,力争立项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新增立项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积极申报国家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开展省级品牌技工院校和品牌专业创建工作,确保建成省级品牌院校,建设2个左右省级品牌专业。

2.树立产教融合标杆。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需求,将行业企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课程内容,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坚持“订单培养”特色,将校企合作成果制度化,深化“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合作模式,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学院得发展的多赢目标。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与武汉地铁、中国铁路集团武汉局等企业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并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与武汉地铁、京东、保利等企业联系,探索建立产业学院。着手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联盟和职教集团,形成共建、共赢、共享的长效机制,引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

3.打造社会服务品牌积极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大胆创新职业培训工作运行机制,深挖培训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资源向培训资源的转化,建立教职工参与职业培训工作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发挥国家、湖北省、武汉市三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机车司机培训考试基地等平台优势,贯彻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实施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新技师培训、以工代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逐步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并举的办学格局。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依托学院专业资源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示范技工院校建设,广泛面向师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服务。

4.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加大世界技能大赛宣传力度,完善学院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技能竞赛选拔、培养、训练、保障机制。创建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高标准建设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湖北省集训基地。主动承办“湖北工匠杯”等各类省级大赛,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级及行业竞赛,全力备战第47届、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力争入围国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将大赛标准、内容引入教育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四)内涵驱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全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增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专业,依托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发展,带动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群协同发展。拓展以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对接湖北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现代物流管理、铁路物流管理等专业对接湖北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专业特点,构建“通用性+专业基础性+专业方向性+发展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适应行业岗位融合发展的模块化课程,制定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组织与实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建成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互通,校内校外结合的无界化课堂。健全教材跟进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产品、新成果,携手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新形态优质教材和配套信息化资源。根据岗位工作流程规范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要求,适应教学内容更新同步技术快速升级以及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城轨交通相关专业为主体,构建“双主体、四结合、模块化、能力递进式、创新创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铁路相关专业为主体,开展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岗位职业标准,融入相关工种岗位技能培训规范,重构人才培养模式;遴选建设基础好、成熟的专业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深化育训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书证融通,推动符合条件的专业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证;坚持就业为导向,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对接企业需求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和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在推进专业教育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3.打造一流实训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优势突出、辐射和引领作用明显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含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公共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和虚拟仿真研创中心),推进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综合化、基地设施现代化、基地使用共享化、基地管理绩效化,保障实践教学需要和实践教学质量。与武汉地铁、中国铁路集团武汉局、中车长江等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深化实训实践课程改革,建立“一主线、双主体、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训实践课时比例,合理安排认识实习、岗位实习等实训实践,各专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

4.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破立并举,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形成科学的教育评教导向,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提高质量年报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激发全院师生的内生动力。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引育并重,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落地见效。积极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加大教师表彰力度,评选树立一批“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师德、争先创优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

2.优化教师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教师配备管理制度,推动各系部按照在校生规模和层次,配足配齐各类教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比例不低于60%,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加大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力度,坚持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成100人以上高稳定、高融合、高水平兼职教师库。

3.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建立覆盖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标准,依托行业、企业共建的8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常态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培养体系。分批轮训或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选派专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或到合作企业担任企业工程师,原则上每名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年均时长不少于1个月。通过建设,使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70%以上。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职业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执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试。积极引导教师承担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支持教师按国家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4.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梯次有序的教师成长平台。遴选一批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教师作为省市级技能大师培育对象,力争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探索实行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学习的教学实施新模式,引领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与变革。

(六)与时俱进,实施“治理现代化工程”

1.构建现代治理运行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依法办学、多元参与”的学院治理结构,持续完善教代会制度和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决策、执行、治学、监督机制,提升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能力。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增强学院层面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扩大系部资源支配权和人权、事权、财权,鼓励系部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系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党代会、教代会和学代会制度的有效实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健全民主治校机制。

2.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以章程为统领,全方位开展制度“废、改、立、留”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流程,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师生申诉、信访等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师生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妥善健全学院法律顾问机制,推进法律顾问参与学院依法治理,维护学院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营造依法治校良好环境,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加快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教职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分类管理和考核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完善学院层面、各职能部门(系部)层面、岗位层面三级目标责任体系,实行以质量为导向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奖励性绩效、评优评先、晋级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的依据,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和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4.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健全学院内控制度体系,制定学院《内控手册》,规范经济活动和相关业务活动,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能。强化预算管理,科学制定预算方案,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预算绩效管理。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促进学校财务良性运行。坚持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优化资产管理,严格控制资产配置,优化资产调配措施,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内部审计,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强化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推动审计整改落实,突出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中的保障作用。

(七)传承创新,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1.凝练学院核心文化。重新设计学院校徽和形象识别系统,提炼学院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和校园精神标语,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统筹谋划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科学设计、建设校园文化地标建筑,建设一批融入学院特色的文化长廊、主题雕塑和人文景观。统筹学院文化平台和实训基地布局,将实训基地与文化展示平台有机融合。在现有汤逊湖校区建设好校园文化长廊,打造临湖景观平台,改造学生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为学生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3.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文体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引导学生感恩社会、自强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培育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街、运动会、元旦晚会、校园音乐节等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氛围。

4.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进学校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将企业文化理念引进校园、引进班级、引进课堂,促进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衔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八)固本强基,实施“新校园建设工程”

1.高标准规划。按照满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高标准制定新校园建设规划,各类建筑分项指标、配套设施指标均达到《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规定的标准,且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筑与设施充分表达科技、环保理念,风格、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和办学特色,校容校貌充分展示现代气息。绿地、植被覆盖率高于国家标准,做到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

2.高标准建设新校园总用地14.51万平方米,按5000人办学规模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5.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楼、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中心、教学楼、培训楼、食堂、宿舍楼、室内体育馆等功能用房。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综合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负责新校园承建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确保所有建筑质量合格、手续齐全,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需要。

3.高标准管理。成立新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程建设办公室,建立健全新校园建设相关制度。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对校园规划设计、建设资金筹集、工程预算等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或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在保质量、保安全、保效果的前提下如期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4.高标准配套高标准配备教学、学习、生活、办公等各类配套设施,并积极争取属地政府部门支持,做好“七通一平”工作,确保学院正常办学需要。

(九)行稳致远,实施“平安校园建设工程”

1.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做好校园管控、宣传引导、信息摸排、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政体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深入开展“七防”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安全隐患整改工作,防范化解影响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处理各类突发情况,建设平安校园。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校园大数据平台,实现校园一张网。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和智慧教室,实现“智”教“慧”学。完成校园网站等级保护测评及备案。从制度、队伍、设施设备等方面,立体构建安全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一体化”,全面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3.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将绿色校园建设融入学院发展全过程,实施“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推进以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师生节约意识,营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良好氛围。开展“绿化、美化、亮化”行动,营造优美校园环境。

4.推进幸福校园建设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持续推动“为民服务办实事活动”,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让教职工共享学院发展成果,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师生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加快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学校教职工慰问制度,让教职员工及其亲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陶冶教职工情操,增强学院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规划统筹管理,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的实施调整,制定好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各项任务有序开展。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组,督促、推进、检查各项任务的实施及评价。各部门围绕学院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学院工作计划,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加强学院建设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论证,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听取全院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体决策。面向师生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宣传,营造人人了解规划、人人关心规划、人人支持规划的良好氛围。

(二)实行目标管理

学院对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目标考核,建立健全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把规划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和湖北省颁布实施的专项规划和重大政策、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进行适时调整并纳入“十四五”规划。

(三)加强财务管理

在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盘活存量资产、资金运作等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学院各项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努力防范财务风险,合理控制负债规模,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的预算机制,建立财务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四)积极争取支持

在省人社厅的坚强领导下,努力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武汉市人民政府等对学校的更大关心,赢得政策、项目与资金支持。继续保持并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特色,进一步维护好、发展好、处理好与用人单位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增加规模大效益好的用人合作单位数量。不断提高学校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水平,努力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Baidu
sogou